「吾即汝,汝即吾。」
這是《女神異聞錄 5》中,主角在獲取新的人格面具時都會聽見的台詞。
遊戲中人格面具 Persona 的定位有如使魔,源自角色內心卻又能獨立出來供玩家驅使,這樣的概念為遊戲帶來吸引人的深度與新鮮感。取材自遠古中外各種惡魔的敵人陰影更是千奇百怪,一邊戰鬥一邊收集新面具的過程宛如獵奇版寶可夢,滿足了各類玩家的需求。
為了維持劇情新鮮度,每代的女神異聞錄對人格面具的描述與設定都會有些出入,特別是人格面具持有者覺醒的方式。3 代的主角們先得擁有面對死亡的勇氣,才能在處刑式的(模擬)槍決中召喚出深藏在無意識深處的人格面具;
4 代主角則需要接納自己醜陋的慾望,這才能達到「吾即汝,汝即吾」並淬鍊出人格面具;5 代的主角們面對社會不平等的壓迫,必須讓自己的反叛之心突破心防、羽化成蝶,才能使用人格面具的力量。有的人或許會好奇明明都是同個世界觀,為何人格面具持有者的經歷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就要回到原點,談談「人格面具」、「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等心理學概念了。*
■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女神異聞錄 5》中用「心之海」來形容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當有詩意卻不失準確的描述。
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師承佛洛伊德、卻在後來與恩師鬧翻(同樣叛出佛洛伊德師門的心理學家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阿德勒)後另闢蹊徑,開創出即便在當代都非常有討論熱度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跟精神分析的 psychoanalysis 有相當刻意的相似度)。
他在 1929 年首次提出相對於「個人無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概念,並將之描述成一份由全人類共享、由我們共通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的知識「遺產」。
用網路世代比較能理解的比喻來形容,就是一個擁有無限容量與頻寬,在我們出生之時便將所有的內容同步到個人無意識的超大型雲端硬碟。
除了預先幫你灌好作業系統跟基本文書軟體,集體無意識同樣會接收每個人從生到死的所有知識。在這樣一來一往中,集體無意識得以不斷累積、並且依循著人類繁衍不斷傳承。只可惜基於無意識混沌、無秩序的本質,無意識只會在我們的意識後台運作(還是你開工作管理員都不一定找得到的那種後台),存儲其中的資訊也不像圖書館藏書那樣井井有條,而是以名為「原型」(archetype)的抽象概念存在。
原型在榮格的理論中代表著我們從集體無意識繼承的心理內容。這些在我們出生之際便無線同步、儲存在個人無意識裡的海量心靈資料,因為無意識本身混沌、無秩序的特性全都是以「概念」、「意象」等抽象形式存在。
只有當原型進入個人的意識層次,才會透過圖像或特定行為出現於外在世界,例如我們的夢在榮格看來便是由具象化的原型所構成。女神異聞錄固定出現的天鵝絨房間自稱是處於「夢境與現實的狹縫之間」,或許也正因為這介於意識與無意識的奇特之處,讓我們得以在那裏操弄沒有形體的原型。
5 代對人格面具進行處刑前,可愛的獄卒雙子都會拿布把要上處刑架的人格面具蓋起來。除了減少即時演算、降低動畫負擔的現實考量(還有有些人格面具的體型實在沒辦法裝到刑具上),這其實也可以視為要先讓已形象化的原型回歸抽象,這才能更進一步地融合、轉化它們。
遊戲中經常提到的「人格面具」(persona)與「陰影」(shadow)都是原型的一種,其他較為人所知的像是男性個人無意識中的陰質阿尼瑪(anima)、女性的陽質阿尼瑪斯(animus)等內容皆是構成「人」不可或缺的要件之一。
這個「人」並不是指我們──至少當前還不是,而是一個圓滿、和諧,具有「神性」的心靈整體。
榮格把我們的意識中心稱為自我(ego),就好比是我們生長的這顆地球,是我們最早認知到的世界。而自我之外則是一望無際的無意識宇宙,數不清的原型與情結(complex,原型的集合體)等著我們去探索、將之納入意識的版圖當中。
而這片看似無窮盡的無意識整體,便是榮格理論中完整的「人」──自性(self)。基於自己深厚的神祕學與宗教學知識,榮格相當喜歡在自己的理論中使用各種宗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的典故,其中「曼陀羅」由單一點向外延展的意象便被用來描述集體無意識「一為全,全為一」的特性。
我的主觀意識是「我」,無意識中的各種原型也都是「我」;繼承自集體無意識的無意識世界更是完整的「我」。
而這個由內而外(或者以心靈層面來看,由外而內)的「由一而全」過程,被榮格稱為「個體化」(individuation),也就是透過認識、整合過去一直不被自己所知心靈暗區來成就真正獨立的「個體」。獨立並不是指沒有任何牽掛、當個超級社會邊緣人;而是讓自己擁有更清明的意識,透過跟外界劃清界線取得主體性。
當我們擁抱自性不論好壞的所有面向,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諧與圓滿。
換言之,個體化並不是試圖去蕪存菁,而是一視同仁地去愛自己的一切,使得意識與無意識、自我與自性之間得以有流暢的良性互動,建立健全又獨具個性的人格。個體化這由一而全的過程,也成為每個人一生的功課。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第一步,便是要認識、掌控自己的人格面具。
■ 諸君啊,撕下你的面具吧!
榮格在著作中是這樣描述人格面具的:「Persona 是一種面具,一方面用來確立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則封印住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換言之,人格面具是專門用來「給別人看」的偽裝,是我們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習得的自我保護技能。
人格面具可以視為社會角色的根本,也就是我們在學習扮演各種角色的同時建立的配套人格特質。為了能被社會接納、不成為眾矢之的的黑羊,人格面具會替我們篩掉不適合在當下表露的心理樣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對成員複雜的社交場合感到焦慮,因為不同人格面具的差距越大,越會導致我們不知所措、難以判斷該以何種樣貌對外。
身為「人子」是一張臉,身為「情人」又是另外一張臉,當是「陌生人」又更是另一種樣貌。把日常生活過得像變色龍一樣並不是因為虛偽,而是群體生活中難免的自我保護。人格面具呈現的樣貌或許是受人喜愛的,但是那終究只是不完整的偽裝。
若我們過度依賴人格面具、讓它反客為主,那自我與他人的界線將變得模糊,最終我們失去主體性、成為只能反映他人看法的空洞回音。
寫了這麼多「警語」,但其實人格面具並不是毒藥,只要使用得宜便能像遊戲中的人格面具成為我們在社會中披荊斬棘的好夥伴。榮格認為人在心靈成長上的一項重要功課便是:建立起靈活且具有彈性的人格面具,讓它在幫助我們社交的同時,也不會衝撞或隱藏我們的本性。在環境的偏好影響下,隱藏起部份的自己來達成目的是連嬰兒都會的生物本能,然而這些社會學習與人格面具卻也是「社會框架」、「階級」、「刻板印象」議題的濫觴。此時順應而生的人格面具在社會框架的扭曲下,反而成為對現況的「默許」。
《女神異聞錄 5 》的世紀末霸主學姊真在脫下人格面具前,雖然覺得委屈卻還是在當校長的走狗;高卷杏明知鴨志田的性騷擾不對,卻選擇忍氣吞聲、甚至怪罪自己。即便它們都有看似無可奈何的理由,但那些都只是「不願反抗」的藉口,正當化自己的不作為與妥協。
這也是本作品「揭開面具,才能得到力量」這個動作如此關鍵的原因。揭開代表默許不公義發生、間接成為幫兇的人格面具,將自我解放衝撞現有體制,這正是心之怪盜強大的泉源。但是你注意到了嗎?面具被揭開後並沒有就此消失。主角們覺醒之後並不是捨棄了面具,而是重拾對面具的「掌控權」,能視需要戴上脫除的人格面具才是真正的「力量」。
現在我們完成了個體化的第一步:掌控人格面具為己所用。再來,我們將要面對的將是更難戰勝、更難覺察的新阻礙:我們自己。
■ 吾即汝,汝即吾
人格面具是人的心靈武裝,讓我們在社會裡得到一隅安身立命之所;但是人格面具僅是我們外顯人格的偽裝,我們仍有很大一部份的人格沉眠於個人無意識中──也就是所謂的「陰影」。
陰影雖然有著灰暗的名稱,但其本質仍是每個人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甚至不必然是負面的。萬物皆有正反兩面,有光就必然會有陰影,在榮格看來每個人的內心在剛出生之際都是完整且和諧的,如同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但是隨著我們成長、社會化,那些較不被認同的部份便會沉入無意識中、成為被我們忽視的影子。
陰影是軟弱者心中的暴虐之氣、是大義凜然者內在的自私齷齪、是自卑者的妄自尊大,更是我們每個人最深層也最不可告人的慾望。這個在我們意識之外的影子並不邪惡,只是忠實地呈現出我們「反面」的一切。
這個反面的存在並不是我們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區分,它源自於我們、卻又不為我們所知。
當陰影擁有足夠的力量後,它就會開始逐步侵蝕、影響我們的意識生活。大禹從治水經驗得出堵不如疏的結論,面對被排斥的陰影,榮格有類似的提醒:「每個人背負著自己的影子,我們越是在意識生活中排斥它,越會使它變得深沉且漆黑。」「一個人若是被陰影佔據了心靈,那他將會不斷成為自己腳下的絆腳石……墜入不應涉足的低谷之中。」
榮格如此告誡我們任由陰影侵蝕自己的危險性,正如《女神異聞錄 4》的花村、雪子、完二等人害怕陰影會讓他們「不再被人喜愛」、「讓心愛的人失望」、「被看輕、羞辱」,這些對部份自我的恐懼與厭惡反而成為陰影的力量來源。若不是在電視世界中得到救贖,他們人生便可能在陰影的箝制下走向無法幸福、灰暗的未來。
4 代的主軸看似是在調查小鎮上殺人的「神秘」,但主角們真正對抗的卻是逐漸被侵蝕的自我。諷刺的是,在覺醒人格面具之前,主角群每個人其實都是人格面具的成癮者。依循環境的成見成為「大家認為/想要的樣子」,因而失去與心對話的機會,反過來被茁壯的陰影吞食,一直到他們(在把對方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後)重新敞開心胸才又回歸「完整」。
也是在此之後,陰影才得以具像化、成為我們強大的助力。
仔細想想,人格面具持有者覺醒之際聽到的那句「吾即汝,汝即吾」其實相當浪漫。因為人格面具並不是後天獲得的外物,這份驚人的力量一直都存在於我們心中,只是找不到正確使用的方法。而解放它其實只需要一次簡單卻又不簡單的「轉念」,便能海闊天空、立地成佛。
當然,了解陰影、使其成為我們的助力只是個體化當中的一個里程碑。再來就是正式踏上原型寶可夢大師的征途,成就屬於自己的「世界」!
■ 從不羈「愚者」到神性「世界」
《女神異聞錄 3 代》正式導入了「不羈」的特性。擁有此才能的人得以持有複數的人格面具,甚至是任意替換、棄養當下用不到的人格面具。也正是這不羈之力讓 4 代與 5 代的主角最終獲得了輾壓眾神的「世界」之力。
但是順著前面對人格面具的介紹,相信你應該也注意了:其實人格面具其實本來就是流動的,是因應當下人事時地物變化的心靈武裝,也就是「換一個位置,換一個腦袋」。以此來說,只能具像化出單一人格面具的夥伴們反而才是怪人(?)。
撇除掉劇情需要跟簡化製作難度的實際考量,其實「不羈」的設定是有它的道理──但要把用詞稍微抽換一下:不羈之人容納的並不是「人格面具」,而是「原型」。
因為主角透過不羈之力掌握了各式各樣的原型,這才得以完成個體化、在最後「昇華」成與神並肩的存在。
前面提到榮格的個體化是在探索無意識、擁抱被意識覺察到的自我,進而讓自己更加接近完整的自性的過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個體化並不是條直線──而是個不斷循環的「圓」。每次生活中自我與無意識情結(原型的集合體)的衝突,都是我們發掘出更多陰影的契機。
每次圓滿接納更加完整的自己之後,我們又會回到原點,等待下一次探索內心的機會到來。這樣周而復始、不斷循環的個體化歷程,與塔羅牌大秘儀(arcana)蘊含的生命週期相互呼應,也是女神異聞錄主角身為「不羈」持有者的昇華之路。
不羈(wild card)原本所指的是卡牌遊戲中本身不具意義、卻能成為任何一張牌的特殊存在。這無限的可能性、發展性放到塔羅牌中便是 0 號「愚者」牌的象徵。從 0 開始,不羈之人逐步容納魔術師、女教皇、女帝……最終在日月相伴下經歷審判並自省,成為圓滿無缺的「世界」。
為什麼用塔羅牌?其實在榮格看來,塔羅牌如同中國易經的卦象或其他帶有神祕學色彩的儀式,都是能讓我們與無意識世界交流的工具。榮格不但對塔羅牌有自己的詮釋,後世甚至有人據此出了榮格學派專用的塔羅牌,也算是一次功德圓滿的跨界合作(?)。
有了塔羅牌鋪墊的個體化脈絡之後,我們操控的愚者主角便要開始接觸、進而掌控代表每一張牌的原型。這個「理解」的過程在《女神異聞錄 5》中有了更加細膩的刻畫,玩家不再是仰賴機率或自行合成來得到新的人格面具,而是可以在達成特定條件後與敵對陰影「溝通」,藉此喚醒它們作為原型的本質、心甘情願成為你的一部份。
這個溝通、或者說打嘴砲的過程可馬虎不得。玩家得要觀察陰影並給出符合它們本性的答案,這才能靠嘴砲一語驚醒夢中人,喚回陰影迷失的心。這除了增添遊戲性之外,更強化了其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核心概念。
前面有說到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同樣也存在於我們心中,這表示當我們喚醒來自集體無意識的陰影,同時也在召喚個人無意識中屬於它的原型。腦補一點說,擁有不羈才能的主角之所以能容納如此龐雜的人格面具在心中,正是因為屬於那些原型的角落都已經被點亮、自混沌的無意識中獨立出來,這才有辦法當一個有四次元口袋的心靈寶可夢大師。
就這樣不斷接觸陰影、喚醒原型,主角的個人無意識漸漸走入光明,開始逼近那只存在於理想中的完整自性。愚者的腳步或許會受到阻礙,旅途的方向或許曾變得迷惘,但是這些都是銘刻在命運之輪上、必然會來到的生命考驗。最終在日月星辰的指引下,我們坦然面對檢視心靈的審判、在最後的瞬間昇華成具有神性的世界,為旅程劃下圓滿的句點。
──這,同時也是新的起點。
遊戲尾聲,經過世界洗禮、有所成長的主角們並沒有就此停滯,反而回歸日常、再次以愚者的身分踏上新旅程。雖然這次的主角已不再是最初的那個模樣,但是同樣空白、無限的可能性又將帶著他走向全新的「世界」。
*由於接下來談論的內容會以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為主,故出於尊重會一律以榮格的「無意識」(unconscious)取代源於佛洛伊德學派的「潛意識」(subconscious)用詞
■ 作者資訊
作者|陳永融
聯絡 MAIL|[email protected]
簡介|是隻主攻了 6 年心理學的雜食動物。平時閒暇喜歡用心理學視角分析各種人事物,希望能憑藉微薄之力逐漸提升社會大眾對相關領域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