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殼機動隊》無須太多解釋的作品
話說,最近《攻殼機動隊》的動畫新作開播了呢(《攻殼機動隊 S.A.C. 2045》,即神山健治導演的《攻殼》第三季 TV 動畫),但小生我絕不是來蹭熱度的――因為沒有接業配,純粹作為死忠粉使然(而且若是作為推坑文,可能寫得太硬核)。
然而,以個人的印象而言,雖然說是熱度,但其實在當今充斥著各種異世界、龍傲天與賣萌元素的日本動漫主流市場中,《攻殼》系列似乎已經早已成為一個冷門 IP(或許《攻殼》系列曾經大紅熱門過本身就是一個錯覺) 但眾所皆知的,作為賽博龐克(cyberpunk)類型,《攻殼機動隊》系列又算是其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雖然我不算是一個科幻迷,目光與興趣卻也深陷在《攻殼機動隊》所衍生的相關討論中。 《攻殼機動隊》,無論是士郎正宗最早自 1989 開始刊載的漫畫原作(以下簡稱《原作》),還是 1995 年由押井守執導而一戰成名的第一部動畫劇場版(以下簡稱《95版》)或第二部劇場版《Innocence》,乃至 2002 年由押井守弟子輩的神山健治監督的三季TV動畫、外加一部劇場版(即S.A.C.系列),
該 IP 始終以賽博龐克的世界觀向讀者/觀眾拋出各式發人深省的問題,領域包括認知科學、宗教學、哲學、社會學與政治學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本文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從《攻殼》衍生出來的思想實驗:既然人腦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數位化(即電子腦),那麼,開悟的經驗與境界是否可以數據形式化為一段程式碼複製出來,或寫入其中?
■ 塔奇克瑪的提問:「開悟」能否下載?
筆者這問題的由來,出自神山健治的 S.A.C. 系列第二季(即 GIG,個別的十一人)的第五集中,主角公安九課為了保護跑到山間寺院打坐禪修的日本首相,而出動了數輛裝載人工智慧技術的童音賣萌小型思考戰車塔奇克馬,然後這幾輛攻殼車之間就以充滿童趣與好奇心的語氣,提出了下圖中饒富趣味的對話:
比起被認為拋出一堆硬核哲學問題的《95 版》與《Innocence》,神山健治的 S.A.C. 系列的主要特色是在於刑偵劇背景中的社會與政治議題,包括像是迷走於有機生命與無機機械間的身份認同,跨社群的行為模仿,老人安養及其心理寄託,國際難民的收容,
政治、商業利益與倫理學間的拉鋸,以及作為系列標題的 Stand Alone Complex 所討論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社群網絡形成與集體意識的社會心理學議題。儘管如此,上述塔奇克瑪的對話其實也代表著 S.A.C. 系列仍然不乏一些不比押井守版本簡單的燒腦議題。
這段問答若讓佛教研究者來看,相信可以引起相當程度的興趣。這裡面就涉及了幾個富有討論性的問題,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皆作為佛教核心教義的開悟,是否可以用 0 與 1 的電子數位形式表示、儲存、傳輸與複製?
概化而粗暴的說,「開悟」就是佛教所指的一種最高的圓滿境界,而禪修被視為是企及該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佛教確實也被認為是一種嘗試將佛陀證得的經驗複製、灌輸並再現於其信仰者身上的宗教傳統――儘管這可能是一個現代所建構的概念――這或許導致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日,讓腦科學、認知科學與禪修傳統之間有了交集。
回到《攻殼機動隊》的這段問答――筆者不打算在此進行嚴格的佛教哲學分析或思想史爬梳,因此筆者在此僅是嘗試以一個拋磚引玉的思想實驗的形式向讀者提問:
開悟的體驗與境界,可否儲藏於 HDD 硬碟,甚至可否刪除、複製與傳輸?
這問題的有趣就在於,倘若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能抓一位開悟的人過來,接著找到其腦袋中的「開悟經驗」並將之數位化,然後複製再傳輸到我們每個人的腦袋中,我們就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並皆大歡喜地人人開悟,世界就會恢復平靜,大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開悟能否化為一串 0 與 1 的數據形式。對此,本文會嘗試分別從經驗與文字、記憶的關係進行討論。
■ 經驗的符號化問題與傳統佛教的立場
從根本的邏輯上而言,1 與 0 就是表示(電流的)「有」或「沒有」,因此在本質上就是二元論式的表述形式――這不但表示在基本的思考邏輯上程式語言就是二元論的,也同時表現了 0 與 1 作為一種符號的使用方式。
在臺灣著名佛教團體的法鼓山中,其圖書資訊館內就有一幅以充滿 0 與 1 的程式語言所表述出來的《心經》(如下圖)。但是,《心經》或任何佛教經典,其本身就是以已經符號化的文字來表述,對於程式語言而言,字符不過就是以 big5 或其他形式文字編碼的問題,
追根究底也就是 0 與 1――充其量,作為程式語言的 0 與 1,不過也就像是梵文、巴利文、藏文、漢文乃至現代英譯,是一種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罷了。
在 S.A.C. 第一季第一集結尾的《塔奇克瑪的日常》中,其中一位塔奇克瑪提及語言作為一種溝通的媒介具有其必要性,但很快就遭到其他塔奇克瑪以「有線傳輸在溝通上的效率勝於語音」而打槍(見下圖)。然而,塔奇克瑪(或說作為編劇、腳本擔當的神山)沒注意到的是,不單在溝通情境中的語言是一種符號,其實數位資料的傳輸也是一種符號(0 與 1),這之間的差別僅在於是以視覺、聽覺還是數位的形式呈現, 彼此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那麼,0 與 1 能夠作為語言,乃至作為佛教經典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否也能夠表述佛法呢?又能否表示開悟境界或經驗呢?於是,這裡面表現出的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即是:語言文字是否能夠表述甚深微妙的佛法,乃至開悟境界?
對於大多數的佛教傳統而言,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而這答案其實涉及了佛教的開悟經驗的性質。一般在宗教研究的領域中,開悟經驗被歸為某種密契經驗(mystical experience),背後並隱藏了一個學術上討論了近百年但仍沒有答案的爭論:密契經驗是否存在於文化脈絡之外?
支持此觀點的長青主義陣營(perennialism,或譯為永恆哲學)就認為,這種經驗超出任何語言文字與概念思惟的範疇,自然也就超乎人為建構的文化領域,是一種不可思議、難以言喻、無法表述的精神境界――也因此,他們認為要達到密契經驗的關鍵,是要剝除一切後天的文化建構,而回歸原初的本質、世界的真理。
與之相反的,站在反對立場的建構主義陣營則認為人類的任何經驗,包括密契經驗,都是一種人為的建構,會受到語言、教育、思考與外在環境等等的影響(所以被稱為建構主義,或做脈絡主義,contextualism),而其中可以歸為人為的因素,也就是文化,包括作為人為賦予意義的符號,即語言與文字。
很顯然的是,古來至今,佛教大多在談及開悟經驗時是站在長青主義的立場上的,因為若肯定建構主義的立場,這不但會讓「真理」本身都淪為一種人為的建構,並對宗教信仰而言會產生一種虛無主義危機,更幾乎等於肯認「真理」並不是「被發現」的,而是建構出來的。
在《攻殼》塔奇克瑪這段的對答中,日本首相跑去禪坐的寺院更是屬於高舉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的禪宗――對禪宗而言,或許就像他們自己常常使用的比喻:真理不在指向月亮的手指上,但也不在所指的月亮上。於是,無論這是否是一種修辭策略,「任何符號都無法表述那種神秘的經驗」,這句話就像是形成一道防線,保護著宗教信仰在現代的唯物論與科學主義當道下僅存的一片聖域。
■ 《攻殼》世界觀中記憶的可複製性
儘管對於「開悟經驗是能夠以 0 與 1 的形式進行複製」的問題,傳統佛教的立場大概會站在否定的立場,但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實世界中又如何呢?事實上,也有不少唯物論立場的科學家與那些對科學主義持樂觀態度的佛教徒,正汲汲營營於探尋或是建立腦科學與禪修經驗之間的橋樑(其實我不太確定這些人是否忽略了信仰與唯物論之間可能產生的巨大衝突)。
在被認為是硬科幻的經典作品的《攻殼機動隊》的賽博龐克世界中,儘管 S.A.C. 裡的塔奇克瑪對於開悟經驗的提問沒有明確的答案(亦即神山對此僅有提問),但若我們不是討論宗教意義或長青主義意義上的「開悟經驗」,
而是討論一般性的經驗時,則不管是押井守還是神山健治都提出了肯定的回覆――就像是《95版》中,押井守直接照搬了《原作》的劇情,並且更嚴肅而尖銳的指出一個問題:記憶是一串可以直接寫入電子腦中的數據,哪怕是一段虛構的記憶,從被寫入記憶者的主觀立場而言,仍是真實的經歷――
畢竟,經驗即是一種記憶;而在《攻殼》系列中,記憶是可以由 0 與 1 組成的程式碼構成並修改的。
若以上圖為例:對其他人而言,這是一位被駭進電子腦而被植入虛假記憶的男子;但從該位男子的主觀角度而言,與妻、女的相關記憶卻是真實的經驗(畫面出自《95 版》)。
與此類似的是,佛教學者 Robert H. Sharf 則用外星人綁架的記憶與體驗,並產生真實的精神傷害為例,來討論「如何定義經驗的真實性」與「主觀經驗與客觀事實不一致」的問題。 對此,士郎正宗在《原作》中給出的回答是則是如《紅樓夢》的「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在 S.A.C. 系列中,神山用了另一個角度提出了「經驗」這件事情:第一季第 25 集中,巴特駭入敵方士兵的視覺,讓對方看到自己人頭落地的畫面,進而從旁一槍爆了該士兵的頭;在最新的 2045 的第 8 集中,德古沙也用了類似的手法騙過追殺者,讓對方以為自己被確實幹掉。兩者的共通點:就在於輸入了「巴特/德古沙已被殺掉」的主觀經驗給對方,儘管對巴特、德古沙與觀眾而言,這個經驗在客觀事實上是錯誤的。
換言之,倘若我們能夠找到一位已然透過禪修而開悟的人(且具有電子腦),再將他開悟的記憶複製出來,並傳輸到其他人的電子腦中,似乎就能夠達到被傳輸者的一種「主觀上」的開悟――但這似乎不能保證在客觀事實上是真正的開悟。但話說回來,我們又如何判定別人經驗到的開悟不是真正的開悟呢?
開悟經驗難道一定要合乎客觀事實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或許又是一個難解的大哉問了。
值得一提的是,田畑由秋原作、余湖裕輝作畫的漫畫《惡滅》中,主角「們」因為擁有複製人(包括記憶)的技術,而能將自己與其他自己的複製人的記憶與經驗都整合並拷貝到複製人身上,讓每個複製人都具有複數人生的經歷與知識,
其中包括格鬥、槍械、駕車、廚藝等等技術,甚至包括個性、價值觀與回想起那些記憶時的情緒反應。那麼,我們如何定義這種經驗是虛假的?(圖片出自《惡滅》單行本第 13 集)
■ 代結語:最後的思想實驗――Stand Alone Complex與開悟經驗的複製
最後值得一問的是,若真的像塔奇克瑪所提問的:開悟經驗乃至聖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藉由資料的複製而傳輸到所有人的電子腦中,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就會成為一個人間淨土、理想社會嗎?
於是,讓我們回到神山系列的核心,也就是作為標題的 Stand Alone Complex的主要含意:
在人們的訊息與資訊幾乎達到同時的同步的前提下,無論人們是否希望保有個人的獨特性,都產生了集體的「無原版」的自發性複製,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為行為模仿
也就是笑面男的迷因與各式模仿現象,以及極端右翼民族主義的「個別的十一人」的產生,也就是一種社群性的集體意識/集體無意識,而人類則成為該意識下的被操控者會有的想法,他們大多致力於探掘與理解人類社會或文化背後的上層結構與運作邏輯)。
最後,少佐無疑是把塔奇克瑪當作社會實驗的觀察對象,並在 S.A.C.第一季最後一集中,認為「好奇心」是保持個體特殊性的關鍵。那麼,如若每個人都獲得開悟境界後,人類是會因為害怕失去個體的特殊性而以個體去對抗集體,還是害怕被孤立於集體之外?
對於佛教而言,或許這問題本身就是徒勞。因為在佛教的設定中,成佛後就不再有任何執著,也就不再對世間任何現象有著好惡與情緒反應,因此理論上不會有任何情結的產生,自然也沒有存在焦慮的問題。
雖然,在大乘佛教的敘事中,過去成佛成聖的諸佛的精神境界,理論上同樣都是最圓滿的狀態。但有趣的是,至少從我們凡夫的立場而言,每尊佛之間仍然有著差別,也就是存在著個別性
像是釋迦牟尼佛是此世界的精神導師,阿彌陀佛發願接引一切眾生往生他的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發願救治眾生各種身、心理疾病而著名,燃燈佛出生時周圍一切發大光明而為名。每尊佛也各有特色,卻又共同有著最高的精神境界。或許,在佛教經典的設定中,諸佛們唯一的集體性意識,即是救度一切眾生吧。
AUTHOR|林悟石
SOURCE
● 「開悟」一詞,或說成佛、涅槃、解脫等等,在不同的佛教傳統中可能會有著相當不同的意義與範疇,這也意味著不同佛教傳統中所定義的圓滿境界可能有所差異。當然,這邊對於「悟」的解釋算是非常粗淺的了
● 關於長青主義與建構主義陣營的論爭,參見 Eric Matthew Greene, Meditation, Repentance, and Visionary Experience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pp. 5-6; Steven T. Katz, “Language, Epistemology, and Mysticism,” p. 26; Steven T. Katz, “Editor’s Introduction,” in Mysticism and Sacred Scripture, p. 3.
● James H. Austin著、朱迺欣編譯的《禪與腦:開悟如何改變大腦的運作》(Zen and the Brain: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Meditation and Consciousness)。對此的相關的批評與討論則可見David L. McMahan的The Making of Buddhist Modernism與Donald S. Lopez的The Scientific Buddha: His Short and Happy Life或越建東的《禪修、禪法、禪技:佛教修行觀之嬗變》。其他相關文獻因族繁本文就不在此備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