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為何耽美作品較百合作品更興盛之原因研究試論

「耽美文化」與「百合文化」為現今 ACG 及網路次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前者描述對象為男性之間的愛戀;反之後者描寫對象則是女性。近年來舉凡影視、文學、綜藝節目等,皆有耽美與百合的蹤跡,可見兩者在社會中皆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更有大大小小的網路論壇及創作平台,提供讀者大量的作品與匿名交流的空間,促成了日益茁壯的「耽美/百合」文化。在日本動漫文化的渲染之下,耽美與百合文化也傳入了台灣、中國,乃至於其他亞洲國家抑或是歐美國家,並吸收當地文化背景,形成各具風格的小眾文化。

遼寧大學的周杰在他的碩士學位論文〈耽美的世界〉中提到,耽美一詞在各大搜尋引擎中可得到的相關結果高達上千萬,更遑論以其他語言的同義詞去搜索。單是耽美文化便有不可忽視的網路普及率。同時他也大略提起目前學界對於耽美文化的研究涉及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等

而他的論文則是以文學角度,將「耽美文學」獨立出「同性戀文學」,相較於以往多以「同人女/腐女」為研究對象,更聚焦於小說創作本身。

另外一位作者萬柳則在其《百合現象與「物哀」文化——日本動漫文化精神新探》中簡述了百合一詞的緣由及定義,並以深根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與「知物哀」理論,剖析百合在現代流行文化中受到欣賞及肯定之因。

大致來說,現今耽美與百合文化在文學創作、社會影響及各領域研究中都為值得重視的對象。然而,我卻注意到「耽美文化」的相關研究相較對於「百合文化」的討論更為廣泛與活躍。且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比較耽美與百合文化的研究更為少數,大多為分開論述。

身為長年接觸耽美及百合文化的一分子,除了對此種次文化流行之因感興趣,也認知到某些學者的研究中仍有不認同、誤解,甚至過於狹隘的情形。

此,除了比較耽美與百合的異同,並以自身的角度對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我也將以數據佐證,從不同角度探討為何網路平台上的耽美創作及族群比百合來得興盛。

在本文的討論中,「耽美」與「百合」將以源自日本文化的定義為主,結合當代台灣及其他華文圈的青少年族群及網路論壇中的意見,更新傳統對於耽美與百合文化的印象。我也將再次引用物哀理論及其他心理學的理論,加強我的論述基礎。

來源|http://wallpaper.desktx.com/paint/52086.html

耽美文化與百合文化

日本政府自 1905 年日俄戰爭後,國內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矛盾。軍國主義勢力於國內崛起,日本作家在思想上受到了政府壓制。

在如此困境下,他們開始否定現實,轉向更加官能的享樂,結合西方傳來的「頹廢主義」和「唯美主義」,而「耽美」隨之而生。

耽美文化最 早源於盛行浪漫主義的日本文學界,其中「耽」有沈迷、沈溺的意象,「美」則是指現實無法到達的迷幻與唯美,甚至超越了肉體上的凡俗,昇華至靈魂。故簡言之,「耽美」便是沈迷於美的意思。

來源|https://core.ac.uk/download/pdf/59153251.pdf

 

耽美與百合文化在經歷昭和天皇上任後開始,因國內主戰意識旺盛,於1930 年代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暫時中斷,又復於 1970 年代再度復興,由竹宮惠子為首的代表在其漫畫作品中,展現了少年之間的愛情後,女性對此類型作品的喜愛與需求直線上升。

正如同時代浪潮下的主流思想會隨著歷史劇變而物換星移一般,現代的耽美作品與耽美最初展露在人們視野略有不同,它的涵蓋範圍更為廣泛,跨足文學、漫畫以及影視、文藝創作者們不忌諱在作品中添加耽美的元素,現代的耽美文化已經被賦予出另一層涵義,

它更像是一種新興的文化,而非壓抑之下的反叛。90 年代開始,耽美經歷了不斷的型變與演化,最終誕生出了我們今日所熟悉的「腐」文化,迅速大眾化並延伸出「腐女」等名詞。

腐文化的本質可謂是耽美文化的延伸,若物化女性是市場為了討好男性的手段,那將女性角色改為頗具姿色的男性,並講述各類虛幻愛情,可以說是一種消費男色,滿足女性精神意淫的舉動。

所謂腐文化的本質,即是一種憧憬美少年和美好愛戀的文學性幻想,這些耽美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指美型的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愛情,通常又稱之為 BL 或者 Boy’s Love。

與真正的同性戀文化不同,在耽美的世界裡鮮少涉及現實的社會困境,是為滿足大部分女性對愛情的幻想,以及對與美男子談戀愛的寄望。

耽美愛好者看來,正因為同性之間的戀情不涉及繁衍後代,因而更加沒有功利性,用這樣的題材來驗證愛情的真理是最好的辦法。以歷史角度言之,古希臘對於少年愛(Paiderastia)之所以如此著迷,卻又十分秉棄成年男子與成年男子間的愛情即是如此,

因為少年愛並不帶有任何功利性質,更像是一種無償的保護者,年長者通常為年少者的教師,教導少年知識,並予以精神上的愛與關懷。

同理,耽美文化實際上是剔除了現實的污穢後,宛如身在烏托邦中的純粹同性之愛。也是屬於同性戀文化中較理想的部分。

談及男同性間愛情的反例,「百合」至今在流行文化圈仍不減於耽美。百合的歷史較耽美稍短,最初是為了作為耽美的反義詞而出現的。

1971 年,日本男同雜誌《薔薇族》發起了「百合族」用語,其後相關系列書籍廣為流傳,百合的用詞也因此沿用下來。最初其與女同性戀的意義幾乎相同,然而自從著名的輕小說《瑪麗亞在凝望》於日本風靡後,百合一詞越來越趨向女性之間純精神性的描寫。

百合中的感情不只是愛情,更是介於愛情與友情之間的第三種情感。如同尚未商業化的耽美一樣,此種難以被明確界定,且又超脫於性、道德的精神層次,便是所謂耽美與百合文化的主旨。

來源|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derasty

「耽美」與「百合」之共同點研究

一、知物哀

在萬柳的〈百合現象與「物哀」文化——日本動漫文化精神新探〉中,簡述了百合一詞的緣由及定義,並以深根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與「知物哀」理論,提出百合在現代流行文化中受到欣賞及肯定之因,和耽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謂物哀論,最初是由江戶時代的學者本居宣長提出。所謂「物哀」的「哀」,並不是哀傷之意,而是懂得事物的情致,藉著文學家們試圖透過辨清事物的情致,依著它的情致感觸到的東西,來了解事物的情治,並藉此達成撫慰身心的效果。

比如說,看到櫻花盛開賞心悅目,知道這櫻花的賞心悅目,就是知道事物的情致。心中明了這櫻花賞心悅目,不禁感嘆道它背後的含意,這種感覺就是物之哀。

男男戀或女女戀的常見故事情節是突破道德的愛,突破自己的心理枷鎖、突破社會的道德眼光,不顧一切反對,進而在一起的愛。「理解」是知物哀的中心主軸,而這種情愫也是耽美百合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所謂知物哀,便是能夠欣賞美好的事物,體會人性、人情,不受任何道德觀念的束縛,藉著我們以第三人稱視角的閱讀,我們能進而明白他們的所思所想,體悟出超脫於第三者角度的情理。

二、崇尚精神的愛

在平常的用語當中,我們會稱作品為有「肉」或「清水」。前者的意思是性愛場景描繪頗多且露骨的文本,後者則是完全沒有性的、清淡的文本。耽美與百合最早的象徵便是精神上的愛戀,與同性戀文學不同的是,它們有較少社會壓力的框架,是兩人間美好的戀愛。

「不認為一定要有肉,描寫情感糾葛或帶點小粉紅也很好看啊,有時候只有親吻或擁抱的故事一樣也是火花四濺啊。……」

為了證明耽美和百合的最基礎概念,我發起了一個問卷調查。共計六十二人參與。在我的問卷調查中,九成的人認為性相關的元素並非閱讀時必要的元素,由此可見人們追求的並不是色情的題材,而是同性之間純粹的互動,也就是受訪者口中的喜歡看同性「貼貼」。

來源|https://animestore.docomo.ne.jp/animestore/ci_pc?workId=20049

三、角色的投射與跳脫

「投射(projection)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一個人下意識地否認自身不良的思緒、動機、欲望、或情感,而將責任推卸給外部世界以及其他人。因此,投射包含想像。 這種行為的一個例子是自己失敗後反而去指責他人,認為是他人造成自己的失敗。」

在精神分析的角度,當一個人無法滿足慾望時,會將情感投射在其他人事物上以滿足自我的需求。

筆者認為耽美與百合作品中的美好以及強烈的性別特質,會帶給讀者代替滿足的現象。比如百合作品中通常帶有柔弱、纖細的情感,又或者是青春期的少女獨有的清爽與美感。

在正常社會眼光下,喜歡可愛事物或者個性陰柔的男性是被批判的,筆者認為此時前述的百合作品能夠帶給他們一種社會角色上的跳脫,進而投射在作品的角色之中。

但在我的問卷調查中,有高達六成的人表示不會將自己帶入角色當中,他們傾向將自己化為空氣,穿梭在作品之中,不干擾作品本身。但真的如此客觀嗎?

在調查中,同樣有 36.4% 的讀者表示會代入作品中以滿足平常在社會中無法展露陽剛/陰柔氣質而觀看作品以代替滿足,或者是羨慕不同性別的體驗。

人們投射在角色的情況是多元且異質的,喜歡的關係類型、人格特質的影響、文本的描繪和刻畫是否有引起共鳴,理由都不一定。

但共通點是對作品和角色的熱愛下,要完全處在第三者的旁觀位置來閱讀使自己內心波濤洶湧的作品,就好比觀看美食節目時,自己只能在旁乾瞪眼一樣難受。

為什麼耽美作品強盛?

一、父權體制的權力倒轉

有 BL 就有 BG,BG 指的是男女之間戀愛為主題的文本,通常泛指少女漫畫或言情小說,腐女投向 BL 的懷抱是因許多 BG 作品中「男高女低的僵化異性戀愛情腳本」所致。

「腐女藉由 BL 只有男性出場的文本,削弱了男性凝視的運作,除了從男男性行為當中得到禁忌的情慾快感,更藉由將男性擺放在被觀看的位置,讓女性凝視得以成立。」

此外,被放在「受方」的男性在性行為中所擺出的表情、姿態,以及被插入時的呻吟聲,都成為了權力倒轉的快感展現,進而彰顯女性情慾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當我們回過頭把 BG 拿進來跟 BL 做比較時,在父權體制下的性別是非男即女二元化的,在權力關係上,更將男女的生理差異合理化成男女權力關係下不對等的根據。BL 藉由將女性排除在外並創造只有一個性別(男性)的世界,讓以陽具的有無來合理化男高女低的父權頓時失去憑依的最大地基。

耽美是設想無社會結構的強弱者範疇,一種規範性的情慾關係,然後因為父權是壓制女性,所以耽美會比百合來得熱門。此外,為何女性不是在百合作品中尋求這種墜落出範疇之外的關係,也是因為女性做為被壓迫者,去認同更具優勢的客體,所以主題是在男性(強者)之間。

世界規模最大的同人作品展覽會 comic market 的主要消費族群是女性,參與展覽的社團也以女性居多,可以看出女性在此方面的消費力與創作力超越男性。又女性向的作品大部分為耽美作品居多,可見耽美作品為何會如此興盛。

二、創作上的差異

「耽美」和「百合」都是指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小說、漫畫或其他形式的娛樂作品。「耽美通常是指以男男戀為主題的作品,而「百合」則是指以女女戀為主題的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有廣大的讀者群,但創作質量和風格可能有所不同。

首先,「耽美」和「百合」作品的主要受眾不同。「耽美」作品通常是面向女性觀眾的,而「百合」作品則是面向男性觀眾的。因此,「耽美」和「百合」作品的風格和基本內容可能會有所不同。

例如,「耽美」作品可能更加強調男性角色的精湛技巧和勇氣,而「百合」作品則可能更加強調女性角色的柔美和溫柔。其次,「耽美」和「百合」作品也可能因為作者不同而存在差異。

由於「耽美」作品通常是面向女性觀眾的,因此許多「耽美」作品都是由女性作者創作的。相反,「百合」作品通常是面向男性觀眾的,因此許多「百合」作品都是由男性作者創作的。這也可能會導致「耽美」和「百合」作品的風格和內容有所不同。

「在晉江文學城以耽美為範圍進行搜索,可以得到 2438 頁約 236486 部作品……」,單以數量比較,在創作的量上也是耽美略勝一籌。

最後,耽美和百合作品也可能因為時代背景不同而存在差異。耽美作品最早出現在日本,在日本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百合作品則是在近年才出現,起源於日本,但主要集中在西方國家。這也可能會導致耽美和百合作品的風格和內容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耽美和百合作品雖然都是以同性戀為主題的娛樂作品,但是存在一些差異。耽美作品通常是來自女性作者的,而百合作品則是來自男性作者的。不管從作者群體或創作量以及歷史面向來看,這些都顯示了耽美作品較百合作品更興盛的原因。

來源|http://www.deskcity.org/bizhi/220233.html

三、次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從認同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認同是一個很覆雜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研究側重點也有不同。總體上,我們可以將認同分為兩個層面,即對自我的認同和對社會的認同。

自我認同是個人在自己生活經歷的基礎上,結合個人閱歷、愛好、生活環境等各方面主客觀因素形成的對自我的認同,這種認同主要是情感層面的,是對自我生存的一種反思,是對自我的理想定位。」

腐女是由耽美文化衍生出來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它主要由年輕的有知識的青年女性構成,這一群體通過對耽美的關注、發言而集合為一個群體。

成群體內部的自我認同,而這種認同又反過來使他們更熱衷於關注和傳播耽美文化,形成耽美文化和腐女之間的積極互動。

大致來說,腐女群體認同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腐女族群一般有自己獨立的活動空間,例如論壇、貼吧等。在這個空間內她們通過自己群體內部語言和言說方式來達到群體認同,而不屬於這個群體的人往往是被排斥的。

例如在耽美文的論壇中經常會出現「年上」、「年下」、「強攻強受」等類似的詞匯,這樣的獨特語匯,形成了腐女圈子和非腐女圈子,將二者區分開來。

謝巴德曾說過青少年次文化包括幾項重要內涵:即要有獨特的價值觀與規範,要有特殊的暗語,比較容易受大眾傳播影響,同時,注重流行風尚和同齡人的社團歸屬感,有特定身份標準和同齡團體的支持,並且能夠滿足特殊需求。

語言在認同形成的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一旦腐女群體有了自己的語言系統,那麽群體的認同也就更加深厚。

女性可以通過在網路社群中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獲得歸屬感。例如,她們可以在網路社群中結交朋友,並與他們分享相同的興趣、喜好和經歷。

這可以讓女性感覺自己屬於一個支持和理解她們的團體,從而獲得歸屬感。此外,女性也可以通過在網路社群中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並獲得他人的認同。這樣她們就可以感到自己在社群中有價值和作用,也有助於獲得歸屬感。

四、商業化的影響

商業化通常意味著一種作品或活動被視為一種商品,並且通過出售、推廣或其他方式在市場上流通。因此,如果耽美作品被商業化,這可能會對這類作品的數量、質量、內容、接受度等方面產生影響。

例如,隨著更多公司和個人開始在這個領域中進行商業活動,耽美作品的數量可能會增加,並且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

此外,商業化也可能會促進作品的質量提升,因為公司和個人可能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製作和宣傳作品。另一方面,商業化也可能會導致作品的內容受到商業因素的影響。

例如,作品可能會變得更加流行化,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或者可能會因為需要適應市場需求而變得更加輕松。此外,商業化也可能會促進藝術和文化的多樣性,但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原本獨特的作品被大眾化和模仿。

■ 結論

綜上所述,「耽美」與「百合」雖然源自日本文化,兩者之間時常被混為一談,但其歷史脈絡不但迴異,文化脈絡及興盛程度亦有不同樣的差異。

耽美在現今之興盛普及程度較百合為高,其原因並非其歷史較百合文化深厚,雖然早在明治時代耽美早已出現,而百合則需等到昭和時代後期方始登場。

但在二十一世紀的流行文化中,因文化交流便捷及網路興盛,文化興盛程度絕難以用歷史發展長短而倉促定調。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原因,但筆者認為「耽美」之所以興盛於「百合」,可以歸結於日本在當代父權體制的強大壓抑

使得女性慾望的投射,在壓抑的情形下無法找尋出口,只得將自身性慾望投射在男性身上,進而減少羞恥感;這種壓抑下的「變異化」亦反應在「耽美」的同性戀議題上,因宅文化圈大多流行於東亞地區,

而如日本、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對於愛情乃至男女婚嫁有一定地不一致,甚至可以稱之歧視,如女性是以交付之姿態「嫁」入男方中,男方須給予女方一定聘金,男女婚姻不像因為相互認同而一同交織,而類似於物品交易。

在女性被壓抑的情況下,「耽美」反映出了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想像,即因為性別因素相同,愛情似乎能夠平等,而且為了愛情而反叛社會的傳統價值;換言之,耽美看起來更像真愛。

「耽美」文化的興盛,在相當程度反應出了一個地區或國家在性別思想的開放程度,但這是否是一件壞事呢?筆者認為不然,讀者與作家以「耽美」形式表現出對於當代的不滿意,顛覆了男性凝視女性的模式,

反過來女性開始凝視男性,產生出了市場上的男色消費,藉由承認女性的慾望與男性在性方面的多元性,我們有助消除男女之間的隔閡。


參考資料 

● 周杰,耽美的世界——中国大陆耽美文学研究,(遼寧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3 年)
● 萬柳,百合現象與“物哀”文化——日本動漫文化精神新探,[DOI]10. 13262 /j. bjsshkxy. bjshkx. 140603
● Wade, Tavris “Psychology” Six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0 ISBN 0-321-04931-4
● Cocome,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台北市,奇異果文創,2016)
● 慕容,宅腐控心理學,(台北市,龍時代,2015)

作者| 陳俠君
說明|本文是 U-ACG 於國立大學之課程討論作業的成果之一。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目,透過遊玩遊戲或觀看動畫,進而提出問題,加以解釋與觀察,最後成為期末作業。

提供學生作為觀看者、參與者與評論者的一種練習與嘗試,也與我們推廣的「輕學術」有相連結之處。我們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遊玩觀賞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而獲得練習的機會。

Comments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