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 ACG 文化研究與相關科技藝術之學程,也是屬於Yours

古阿莫、超粒方和我是誰不重要

因為製作電影預告和彩蛋分析影片而爆紅的超粒方是我在交大的學程學生。除了豐富的美漫知識外,之所以讓我注意是因為在《星際大戰 7》上映前,他曾用官方的預告推敲出劇情的發展、人物角色,甚至是星球位置和機器人的型號,後來電影上映後,除了小部分外其他都精準命中了,而我更欣賞他的地方在於透過材料來建構的推論邏輯。

supercell

所以在上學期的課程中,我特地撥了兩節課專門來討論星際大戰,向全班播放他的預告片,並介紹他本人,然後大家一起討論星戰裡面的光劍、迷蟲、機械設定和品牌問題。這一問題包含了許多層面,例如:

《星際大戰》可謂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 IP 了,但事實上對現今大概二十歲左右的的大學生而言,不要說80年代的 456 三部曲,就算是 兩千年代的 123 新三部曲也很陌生。《哈利波特》或金庸武俠系列更早就不是什麼全民集體記憶了,我們找得到整整一代人的共同品牌記憶嗎?這問題還可以再向上推:我們找得到關於臺灣的共同記憶品牌嗎?

超粒方 |「星際大戰預告分析」

那今日的美漫電影如同連續劇連拍,想想《蟻人》為何安插在《復仇者聯盟 2》與《美國隊長 3》中間上映,因為這樣蟻人在《美國隊長 3》登場時,觀眾才不會感覺突兀,也認識了他的相關故事;蜘蛛人在本次作品的登場,同樣也代表了類似的定位。

「電影」「連續劇」來經營,這一影集化的過程不僅出現在電影,今日各種當代娛樂都採取類似的分層銷售機制(所以請不要靠北《Final Fantasy VII 》會分很多段發售了啦)除了實際的商業利益外,更有品牌延續性的思考在,那些影片中有意無意加入的「彩蛋」,其實目的在挑逗了觀眾的注意力和關心,引發回頭與再看一次的念頭刺激;

我認為這也是當代數位內容行銷的隱流脈絡之一,只要想想《新世紀福音戰士EVA》在這二十年的操作便可得知他是如何發展成為今天這樣如此龐大的品牌特徵,詳細的論證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上我的課。

而那次在課堂上與超粒方的討論後也吸引了一些在座同學,其中某位同學姑且稱之為 L 君吧,他也在最近製作了《奇異博士 Dr. Strange》的預告分析,整個口條、論述方式,甚至是下音樂的時間都非常類似超粒方,可以說是模仿與致敬,當然內容也不算差(請參考下方影片)我也把這影片回傳給了超粒方看,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教學」有所成效的證明:證明那堂課是有用的,能刺激學生嘗試新事物,並自我學習與實作,但更重要的是:

就好像超粒方一開始也被指責是模仿古阿莫,所有的創作者都一樣,你最終需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而且建立在無法被輕易取代的知識與表現姿勢之上,尤其當影片和網站的製作門檻實在太低,越來越多人投入產生類似產品之時,小模和只會翻譯的人更應該要認真思考這一問題。

 

Comments

comments